子宫内膜脱落可能由生理性月经、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素治疗、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1、生理性月经:
育龄期女性每月周期性子宫内膜脱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调控下发生增殖、分泌和脱落,形成月经血排出体外,通常持续3-7天,伴有下腹坠胀感但无剧烈疼痛。
2、内分泌失调:
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雌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衡会使子宫内膜异常增厚,脱落时可能伴随大量血块或经期延长,严重者可出现贫血症状。
3、子宫内膜炎:
细菌上行感染引发的子宫内膜炎症会加速组织坏死脱落。患者除月经量增多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及持续性下腹痛,急性期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4、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赘生物易发生断裂脱落。息肉脱落时常伴随突发性大量出血,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宫腔镜手术是有效的清除手段。
5、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异位至子宫肌层会导致经期子宫收缩异常。患者月经期脱落内膜组织可能夹杂肌层碎片,痛经症状进行性加重,超声显示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
日常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受凉,适量饮用红糖姜茶促进经血排出,经期后适当补充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食物。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若出现经期超过10天、单次出血量浸透卫生巾超过2小时或排出大量膜样组织,建议立即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