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突然晕厥需立即平卧并拨打急救电话,可能由急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骤降、脑灌注不足、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吸氧、心电监护、抗心律失常药物、血运重建、病因治疗等方式处理。
1、急性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急剧缺氧,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典型伴随胸痛、冷汗、呼吸困难,需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
2、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可致脑供血中断,常见于既往有心梗病史者。心电监护可发现QT间期延长或ST段改变,需静脉注射胺碘酮或安装临时起搏器。
3、血压骤降: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或利尿剂过量使用引发低血容量,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弱。需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必要时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调整降压药物剂量。
4、脑灌注不足: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脑动脉痉挛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多伴有视物模糊、言语不清。需监测双侧血压差异,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严重狭窄需行内膜剥脱术。
5、药物副作用:
硝酸酯类药物扩张血管或抗心律失常药延长QT间期,可能诱发直立性低血压。需详细询问用药史,避免联用多种血管扩张剂,必要时更换为缓释制剂。
冠心病患者日常需避免饱餐、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用药信息。建议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缺血阈值,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饮食遵循地中海模式增加深海鱼类摄入,每月监测血压心率变化并记录晕厥前驱症状。合并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低血糖事件,睡眠时保持头部适度抬高可减少夜间心绞痛发作。
主动脉瓣狭窄晕厥可能与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脑灌注不足、左心室功能减退、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主动脉瓣狭窄是心脏瓣膜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心脏输出量减少和脑部供血不足。
1、心肌供血不足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左心室排血受阻,心肌需增加做功以满足全身供血需求。长期负荷加重可能引发心肌缺血,患者在活动时因心肌氧供需失衡出现胸痛、乏力,严重时可诱发晕厥。这种情况通常伴随心电图ST-T改变,需通过心脏超声确诊。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改善心肌供血药物,必要时需行瓣膜置换术。
2、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导致心输出量骤降,引发突发意识丧失。患者可能先有心悸、黑朦等前驱症状。动态心电图可捕捉发作时的心电活动,治疗需根据类型选择盐酸胺碘酮片或盐酸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者需植入起搏器。
3、脑灌注不足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时,心输出量固定无法随活动增加,体位变化或运动后全身血管扩张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这种血流动力学紊乱会使脑血流灌注压不足,出现短暂性全脑缺血表现。患者常见于快速起身或运动后突发晕厥,平卧后多能自行恢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可辅助诊断,日常应避免突然体位改变,必要时使用盐酸米多君片提升血压。
4、左心室功能减退长期压力负荷过重可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降低至40%以下时即出现心源性晕厥。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心脏超声显示心室扩大及室壁运动减弱。治疗需联合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控制心室重构,晚期需考虑心脏移植。
5、自主神经调节异常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常合并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失调。在疼痛、紧张等诱因下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后意识丧失。这类晕厥多呈良性经过,可通过直立训练改善,严重发作时可短期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片增加血容量。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环境,保持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以减少夜间呼吸困难。出现晕厥前兆时立即采取蹲位或卧位,所有药物使用均需经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病情进展。合并冠心病或高血压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尽早进行介入或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