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脑梗死的防治涉及危险因素控制、急性期处理、康复训练等多方面内容,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综合管理方案。
1、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脑梗死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长期血压超过140/90mmHg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微血管病变,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促进动脉斑块形成,需通过他汀类药物将水平降至1.8mmol/L以下。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戒烟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心房颤动患者易形成左心房血栓,应规范抗凝治疗。
2、急性期识别FAST评估法可快速识别脑梗死症状: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言语含糊、及时就医。突发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提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眩晕伴共济失调可能为小脑梗死。双眼同向偏盲常见于枕叶梗死。发病4.5小时内可行静脉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6小时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错过时间窗者需进行抗血小板、他汀等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快速排除脑出血,早期梗死灶可能显示不明显。弥散加权MRI对急性缺血最敏感,发病数分钟即可显示高信号。血管成像能明确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灌注成像可评估缺血半暗带范围。经颅多普勒超声能监测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有助于发现心源性栓塞证据。
4、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坐站平衡训练等。吞咽障碍患者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与训练,必要时采用鼻饲饮食。失语症患者应进行听理解、口语表达等语言康复。认知障碍可采用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方法。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家庭成员的参与能显著提高康复效果。
5、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适用于发病早期,长期单药维持可选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颈动脉狭窄超过70%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植入。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需评估封堵指征。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体重管理等。定期随访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情绪波动。饮食以地中海饮食模式为佳,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深海鱼类等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I等检查。出现新发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建立卒中急救卡随身携带,记录基础疾病和用药信息。
亚急性脑梗死存在一定危险性,其风险程度主要与梗死部位、面积大小、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因素相关。亚急性脑梗死通常指发病后2-30天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阶段,此阶段可能出现脑水肿加重、神经功能恶化或并发症风险。
亚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梗死面积较大或累及脑干等关键区域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因侧支循环代偿不足,可能进展为出血性转化或脑疝。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未控制者,更易出现病情反复。
当梗死灶较小且位于非功能区时,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稳定病情。部分腔隙性梗死患者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需警惕部分患者在亚急性期仍存在血栓扩展或新发梗死风险,尤其合并房颤、颈动脉狭窄等病因时。
亚急性脑梗死患者应严格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斑药物,监测血压血糖指标。康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避免跌倒等二次伤害。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食物,保持每日适量饮水,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