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对视网膜的影响主要包括视网膜震荡、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牵拉性损伤以及黄斑区病变。
1、视网膜震荡:
跳水时水面对眼部的瞬间冲击力可导致视网膜震荡,表现为短暂性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这种机械性震荡通常会在24-48小时内自行缓解,但反复发生可能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建议出现症状后避免继续跳水,必要时进行眼底检查。
2、视网膜裂孔:
高速入水时的压力变化可能诱发视网膜周边部裂孔,尤其是有高度近视或视网膜变性基础者。裂孔形成初期可能无症状,需通过散瞳眼底检查确诊。发现裂孔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治疗,防止发展为视网膜脱离。
3、视网膜脱离:
水压冲击可能直接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出现固定黑影遮挡、闪光感等症状。这是跳水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需在72小时内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有视网膜病变史者应禁止参加跳水运动。
4、玻璃体牵拉:
入水时的减速运动会使玻璃体对视网膜产生异常牵拉,可能引发玻璃体后脱离或视网膜出血。表现为突发飞蚊症增多或视野中出现絮状漂浮物。需通过眼部B超检查评估严重程度,必要时行玻璃体消融术。
5、黄斑损伤:
水面对眼球的直接拍打可能造成黄斑区水肿或出血,导致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这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后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治疗。
跳水爱好者应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特别注意视网膜周边部情况。训练时佩戴专业护目镜可减少水压冲击,入水时保持身体垂直以减少眼部受力。高度近视者建议选择低冲击性水上运动,日常注意补充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深色蔬菜,避免剧烈头部晃动。出现视力异常需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永久性视力损伤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需要做CT或MRI检查,其中CT是首选检查方法。
CT检查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较高,发病后24小时内检出率可达90%以上。CT能清晰显示脑沟、脑池内的高密度出血影,帮助判断出血部位和范围。对于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急诊CT是快速确诊的重要手段。MRI检查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更具优势,当出血超过3天后,CT可能无法显示出血灶,此时MRI的FLAIR序列和梯度回波序列能更敏感地检测出血信号。MRI还能发现CT难以显示的微小动脉瘤或血管畸形。
患者确诊后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