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使用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修复术、鼓室成形术、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慢性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保持耳道清洁需避免进水,可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可抑制局部细菌感染。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适用于感染较重者。鼓膜穿孔长期不愈时需行鼓膜修复术,听骨链损坏者需鼓室成形术恢复听力。中医调理可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冲洗或熏蒸,如金银花、蒲公英煎剂。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耳内镜评估恢复情况。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佩戴耳塞,饮食宜清淡并补充维生素A增强黏膜修复能力。
外耳道湿疹和慢性中耳炎是两种不同的耳部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部位和病因。
外耳道湿疹通常表现为外耳道皮肤瘙痒、脱屑或渗出,可能与过敏反应、局部刺激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慢性中耳炎则主要累及中耳腔,常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导致,症状包括耳内流脓、听力下降或耳闷感。外耳道湿疹多与外界接触性因素相关,而慢性中耳炎多与感染或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
日常需避免抓挠患处,保持耳部干燥清洁,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