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式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1、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糜烂性胃炎的首选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损伤。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兰索拉唑30mg,每日1次、泮托拉唑40mg,每日1次,建议餐前服用,疗程通常为4-8周。
2、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组胺对胃壁细胞的作用,减少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西咪替丁400mg,每日2次,适合症状较轻的患者,疗程一般为4-6周。
3、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能够覆盖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少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的侵蚀。常用药物有硫糖铝1g,每日3次、枸橼酸铋钾120mg,每日4次、胶体果胶铋150mg,每日3次,建议餐前服用,疗程为4-6周。
4、抗生素治疗:糜烂性胃炎若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需联合抗生素根除治疗。常用方案为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g,每日2次、甲硝唑500mg,每日2次,疗程通常为7-14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促胃动力药: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排空障碍,可使用促胃动力药改善症状。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莫沙必利5mg,每日3次,建议餐前服用,疗程视症状而定。
糜烂性胃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食物,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摄入。建议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蛋等。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糜烂性胃炎2级属于中度病变,需要积极治疗但通常不危及生命。病情严重程度与黏膜损伤范围、是否合并出血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有关。
糜烂性胃炎2级指胃黏膜出现多发性糜烂病灶,病变范围超过胃黏膜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但未穿透肌层。典型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便或呕血。此时胃黏膜屏障已明显受损,胃酸及幽门螺杆菌易加重炎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溃疡或贫血。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等危急情况,多见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或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这类患者需立即住院治疗,通过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干预控制病情。
确诊后应规范用药4-8周,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以及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期间须严格戒酒、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愈合情况。多数患者经系统治疗可完全康复,但存在复发风险需注意长期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