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为常用中草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症。
1、植物特征黄芩植株高约30-8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叶片对生呈披针形,夏季开紫色唇形花。主根粗壮呈圆锥形,外皮黄褐色,断面黄色,质地坚实。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及西南地区,多生长于向阳山坡、路旁等干燥环境。
2、药用部位药用部位为干燥根茎,秋季采挖后除去须根及泥沙,晒至半干时撞去粗皮,再晒至全干。优质黄芩条粗长、质坚实、色鲜黄,断面可见放射状纹理。主要含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活性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药效。
3、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所含黄酮类成分能抑制过敏反应,黄芩苷可保护肝细胞。其解热作用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关,煎剂对多种发热模型均有退热效果。
4、临床应用中医常用黄芩配伍其他药物治疗湿热证候,如配黄连治胃肠湿热,配栀子治黄疸,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嗽。现代用于急性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炎症,也可制成黄芩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时常需根据证型进行配伍。
5、使用注意黄芩性味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长期服用可能引起食欲减退。常规用量为3-10克,过量可能导致腹泻。孕妇使用需医师指导,不宜与部分西药同服。贮藏需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有效成分易受潮分解。
日常使用黄芩时可选择煎汤或代茶饮,建议搭配红枣等缓和其苦寒之性。服用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出现胃部不适应减量或停用。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大量服用。质量鉴别时可取少量咀嚼,正品黄芩先苦后甜且有清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