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可通过药物治疗、输血治疗、脾切除手术、免疫抑制剂治疗、造血gan细胞移植等方式治疗。溶血性贫血通常由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可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红细胞破坏。免疫球蛋白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期。叶酸片可帮助骨髓代偿性造血。用药期间需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输血治疗重度贫血患者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悬液,每次输注量控制在5-10ml/kg。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有无寒战、发热等输血反应。反复输血者需注意铁过载风险,必要时使用去铁胺注射液进行祛铁治疗。
3、脾切除手术适用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治疗无效者。脾脏是破坏异常红细胞的主要场所,切除后可延长红细胞寿命。术前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术后需长期预防性使用青霉素V钾片防止感染。
4、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适用于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这类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功能减少抗体产生,使用时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用药期间应避免接种活疫苗,注意预防机会性感染。
5、造血gan细胞移植重型地中海贫血、范可尼贫血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可考虑异基因造血gan细胞移植。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移植后需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该疗法存在移植排斥、感染等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溶血性贫血患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感染、氧化性药物等诱发因素。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注意观察尿色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樟脑丸等化学物质。出现头晕加重、黄疸加深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