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海醇外渗后应立即停止注射并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可减轻肿胀,严重者需就医处理。碘海醇是造影检查常用药物,外渗可能引起皮肤炎症或组织损伤。
碘海醇外渗后首先需停止药物继续注入,避免加重局部组织损伤。抬高患肢有助于减少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早期冷敷能收缩血管,减缓药物吸收并减轻疼痛,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变化,若出现苍白、青紫或麻木需警惕缺血性损伤。轻度外渗通常24-48小时可自行缓解,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当外渗量较大或出现皮肤水疱、溃疡等严重反应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采用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促进药物扩散,或使用硫酸镁湿敷减轻炎症。合并感染时需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手术清创处理坏死组织。糖尿病患者或外周循环障碍者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密切监测。
碘海醇外渗后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按摩,防止加重炎症反应。恢复期可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日常注意保护血管,造影前告知医生既往静脉穿刺困难史。若外渗部位持续疼痛、肿胀或出现发热,应立即返院复查。
药物外渗可通过停止输液、冷敷或热敷、抬高患处、药物封闭治疗、手术清创等方式处理。药物外渗通常由穿刺不当、血管条件差、药物刺激性、输液速度过快、患者活动过度等原因引起。
1、停止输液发现药物外渗后需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连接注射器回抽残留药液,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强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外渗超过0.5毫升时,可能需局部注射拮抗剂。拔针后避免按压穿刺点,防止药液扩散。
2、冷敷或热敷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外渗后应冷敷,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血管扩张药如葡萄糖酸钙外渗后需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冷热敷每次持续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
3、抬高患处将外渗肢体抬高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减轻肿胀。适用于四肢尤其是手背、足背等皮下组织较少的部位。抬高时避免压迫患处,观察末梢循环情况。
4、药物封闭治疗透明质酸酶可用于稀释外渗药物,促进扩散吸收。普鲁卡因封闭能阻断疼痛传导,缓解血管痉挛。地塞米松局部注射可抑制炎症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手术清创严重外渗导致皮肤坏死或溃疡时,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常见于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等细胞毒药物外渗后。清创后可能需植皮修复,术后定期换药预防感染。
药物外渗后需每日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变化,记录肿胀范围。避免患处受压或摩擦,禁止擅自涂抹药膏。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更易发生严重损伤,需加强预防。输液过程中出现疼痛、肿胀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长期输液患者建议选择中心静脉置管,降低外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