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季节性高发、传染性强、症状典型等特点。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快,易引起大规模流行。
1. 季节性明显流行性感冒在温带地区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北方地区冬春季高发,南方地区可能出现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流感病毒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人群在寒冷季节室内聚集活动增多,增加了病毒传播机会。流感流行季节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期间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2. 传播迅速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7天均具有传染性,儿童排毒时间可能更长。由于潜伏期短1-4天,病毒传播速度极快,在人群密集场所可造成暴发流行。每名感染者平均可传染1-2人,基本传染数R0值在1.5-2.5之间。
3. 症状典型流感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39-40℃、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伴有干咳、咽痛、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全身症状更显著,而鼻部症状相对较轻。症状通常持续1-2周,但咳嗽和乏力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4. 变异频繁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不断发生变异。抗原漂移是病毒基因点突变积累导致的小幅变异,每年都可能发生,是季节性流感流行的主要原因。抗原转变是病毒基因重组导致的大幅变异,可能产生新型流感病毒,引发全球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每年根据病毒变异情况推荐更新流感疫苗组分。
5. 并发症严重流感可能引起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流感相关肺炎可由病毒直接引起,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流感还可能加重原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全球每年因流感及其并发症导致的呼吸道相关死亡约29-65万例。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疫苗应在流感流行季节前1-2个月接种。日常应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流感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流感症状时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高危人群接触流感患者后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流行性感冒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季节性流行特点,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易发生变异,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少,主要引起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较稳定,多引起散发或小流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流行性感冒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要求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流行性感冒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而感染。流感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通常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南方地区可能出现冬春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
预防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措施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疫苗所含病毒株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当年流行株进行更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也有助于预防流感。流行季节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居家隔离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