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需要优先选择吃药而非打针需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决定。药物口服和注射各有适用场景,主要影响因素有药物吸收速度、患者胃肠功能、疾病紧急程度、药物剂型特性、患者依从性等。
1、药物吸收速度口服药物需经胃肠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起效相对缓慢,适合慢性病长期管理。如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片等。注射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或肌肉组织,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急救场景,如过敏性休克时使用的肾上腺素注射液。
2、胃肠功能状态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通常优先选择口服给药。但存在严重呕吐、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时,注射给药成为必要选择。例如术后禁食患者需通过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胃肠炎脱水患者需静脉注射氯化钠注射液补液。
3、疾病紧急程度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治疗,但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而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静脉注射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溶栓。
4、药物剂型特性胰岛素、疫苗等生物制剂因易被胃酸破坏须注射给药。部分抗生素如注射用美罗培南无口服剂型。而奥司他韦胶囊等抗病毒药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无须注射给药。
5、患者依从性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更倾向口服给药,如抗结核药利福平胶囊需连续服用6个月。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需每月肌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以保证治疗持续性。
无论口服还是注射用药都需严格遵医嘱。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注射部位需观察是否出现红肿硬结,口服药需注意服药时间与饮食间隔。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定期复查评估疗效,不可自行调整给药方式或剂量。
小孩打针吃药后还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用药、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
物理降温是缓解发热的基础措施,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或使用退热贴敷贴额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或引发寒战。同时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适当补充水分。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持续不退,需考虑调整用药方案。常见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需遵医嘱使用,注意避免重复用药或超量服用。不同药物需间隔一定时间使用,例如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至少间隔4小时。
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精神萎靡、皮疹、呕吐、抽搐等症状,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支原体肺炎、川崎病等疾病,需立即就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医生可能根据病情调整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颗粒。发热期间宜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并保证充足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