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手足搐搦症是一种因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足抽搐、喉痉挛或惊厥。该病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主要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低钙血症等因素有关。
1、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是婴儿手足搐搦症最常见的原因,多因孕期母体储备不足、日光照射不足或喂养不当导致。患儿可能出现多汗、枕秃等早期佝偻病症状,随后因血钙降低引发手足抽搐。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滴剂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同时配合钙剂如碳酸钙D3颗粒。家长需每日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但避免阳光直射。
2、低钙血症血钙水平低于2.1mmol/L时可引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手腕屈曲、足踝伸直等典型抽搐动作。可能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不足、早产儿钙储备低有关。急性发作时需立即就医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稳定后改用口服钙剂如醋酸钙颗粒。家长需观察婴儿有无面部肌肉抽动等先兆症状。
3、低镁血症镁离子参与钙代谢调节,血镁低于0.6mmol/L时可加重抽搐症状。常见于慢性腹泻、先天性镁吸收障碍患儿。除抽搐外可能伴随肌震颤、易激惹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镁注射液,后续可口服门冬氨酸镁颗粒。家长需注意配方奶中镁含量是否达标。
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先天性甲状旁腺发育不良或DiGeorge综合征患儿,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持续性低钙血症。抽搐发作频繁且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特殊面容等表现。需长期使用骨化三醇胶丸和钙剂治疗,定期监测血钙磷水平。家长应学会识别喉痉挛等急症表现。
5、代谢性碱中毒过度换气、频繁呕吐等导致血液pH值升高时,钙离子与白蛋白结合增加,游离钙降低诱发抽搐。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深快、手足麻木等症状。治疗需纠正原发病因,必要时静脉补充氯化钙注射液。家长需避免过度喂养导致呕吐。
预防婴儿手足搐搦症需从孕期开始保证母亲维生素D摄入,出生后尽早开始预防性补充维生素AD滴剂。母乳喂养儿母亲需每日补充钙剂,配方奶喂养需选择强化维生素D产品。抽搐发作时应立即将婴儿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记录发作时间与表现,及时送医检查血钙、镁、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诱发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