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目前仍可见到,但发病率显著降低,主要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有关。
1、结核感染:皮肤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直接感染皮肤引起,可通过破损皮肤接触传染源传播,需规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
2、免疫力低下: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杆菌可能激活导致皮肤病变,需控制基础疾病并联合抗结核治疗。
3、接触传染源: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可能通过飞沫或污染物传播,表现为疣状皮肤结核,需隔离传染源并接受6个月以上药物治疗。
4、卫生条件差:贫困地区消毒不彻底可能通过剃须刀等物品传播,常见寻常狼疮,需改善卫生环境并配合局部链霉素注射治疗。
皮肤结核确诊需进行病理活检和细菌培养,日常应避免接触可疑皮损,出现慢性无痛性溃疡或结节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