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检查项目主要有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血清蛋白电泳、影像学检查、尿本周蛋白检测等。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异常。骨髓瘤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浆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常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常规检查还能反映感染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
2、骨髓穿刺活检骨髓穿刺活检是确诊骨髓瘤的关键检查,可直接观察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和形态。正常骨髓中浆细胞比例通常低于5%,而骨髓瘤患者浆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且可见异常浆细胞。活检还能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对疾病分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3、血清蛋白电泳血清蛋白电泳可检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是骨髓瘤的特征性表现。多数患者血清中会出现M蛋白,电泳表现为单一峰带。免疫固定电泳可进一步确定M蛋白类型,常见IgG型、IgA型等。血清游离轻链检测也有助于诊断和监测病情。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和PET-CT等,用于评估骨质破坏情况。骨髓瘤常导致溶骨性病变,X线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缺损。MRI对早期骨髓浸润敏感,PET-CT可评估全身病灶分布。影像学检查对疾病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意义。
5、尿本周蛋白检测尿本周蛋白检测可发现轻链蛋白尿,约半数骨髓瘤患者尿中可检出本周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免疫固定电泳有助于诊断。肾功能检查也很重要,因为轻链蛋白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血肌酐升高。
骨髓瘤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钙质,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跌倒风险。定期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对监测病情变化很重要。出现骨痛、乏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随访。
骨髓炎和骨髓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骨髓炎属于感染性疾病,骨髓瘤属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1、病因差异骨髓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手术感染或血源性播散。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恶性肿瘤,与基因突变、电离辐射等因素相关,属于造血系统克隆性疾病。
2、症状区别骨髓炎典型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伴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X线可见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骨髓瘤以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为主,可能伴随肾功能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M蛋白异常增高。
3、诊断方法骨髓炎需结合血培养、局部穿刺培养及影像学检查确诊,CRP和血沉明显升高。骨髓瘤诊断依赖骨髓活检发现克隆性浆细胞,血清蛋白电泳显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需完善染色体和FISH检测。
4、治疗原则骨髓炎需长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钠注射液、万古霉素注射用无菌粉末,严重者需手术清创。骨髓瘤采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注射剂、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胶囊等靶向治疗,必要时进行自体造血gan细胞移植。
5、预后转归急性骨髓炎经规范治疗多可痊愈,慢性骨髓炎易反复发作。骨髓瘤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新型靶向药物可将中位生存期延长至5年以上,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出现持续骨痛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就诊,骨髓炎患者需严格完成抗感染疗程,骨髓瘤患者要定期监测M蛋白和肾功能。两者均需加强营养支持,骨髓瘤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高钙血症和肾功能损害,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