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气管支气管异物需从生活习惯、饮食管理和环境控制三方面入手,主要有避免口含物品时活动、规范儿童玩具选择、切割食物为小块、加强看护意识、保持环境整洁等措施。
1、避免口含物品时活动进食或口含小物件时禁止跑跳、说话或大笑。气管支气管异物多因吞咽时气道开放导致,如边吃坚果边奔跑易引发误吸。建议固定进食位置,专注咀嚼吞咽,成人需以身作则避免示范错误行为。
2、规范儿童玩具选择为婴幼儿选择直径超过4厘米的无拆卸部件玩具,避免磁力珠、玻璃球等高风险物品。儿童气管直径仅铅笔粗细,纽扣电池等异物可能引发窒息或化学烧伤。家长应定期检查玩具完整性,及时丢弃破损零件。
3、切割食物为小块将葡萄、果冻等食物切成0.5厘米以下小块后再喂食。黏稠或光滑食物易堵塞气道,3岁以下儿童臼齿未发育完全,咀嚼能力不足。坚果类建议磨成粉状添加,果核类水果需去核后提供果肉。
4、加强看护意识婴幼儿活动范围内禁止放置硬币、别针等小物件。80%的气管异物发生于家长短暂离开时,建议使用防误吞测试筒筛查危险物品。老人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也需专人看护进食。
5、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地面、沙发缝隙中的小物品,使用带盖收纳盒存放文具。花生壳、玩具碎片等环境污染物是常见异物来源,宠物饲料也需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区域。
除上述措施外,建议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应对突发情况。家中可备有急救卡片注明处理步骤,照料者需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对于反复发生异物吸入的高危人群,可咨询医生评估是否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养成餐后漱口习惯能减少口腔残留食物误吸风险,儿童集体活动时需配备专业监护人员。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喘鸣、发绀和声音嘶哑。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能发生,通常由误吸食物、玩具零件或其他小物件引起。
1、剧烈呛咳气管支气管异物刺激呼吸道黏膜会引发剧烈呛咳,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咳嗽通常突然发生,可能伴随呕吐或面色潮红。异物较大时咳嗽更为剧烈,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若异物未及时取出,咳嗽可能逐渐减轻,但这不代表异物已排出,反而可能提示异物位置固定或进入更深部位。
2、呼吸困难异物阻塞气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轻度阻塞可能仅在活动时出现气促,严重阻塞可表现为明显的呼吸费力、鼻翼扇动和肋间隙凹陷。呼吸困难程度与异物大小、位置及阻塞程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如呼吸浅快或深慢。
3、喘鸣气流通过狭窄气道时会产生高调喘鸣音,尤其在吸气时明显。喘鸣音的音调和强度与异物位置有关,大气道异物多表现为粗糙响亮的喘鸣,小气道异物可能产生较轻微的哨音。喘鸣可能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仰卧位时可能加重。
4、发绀严重气道阻塞导致缺氧时会出现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发绀提示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属于危急症状。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发绀程度与缺氧严重性相关,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5、声音嘶哑异物位于声门或声门下区域时可能损伤声带或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失声。声音改变可能伴随疼痛或咽喉异物感。长期未取出的异物可能导致声带水肿或肉芽肿形成,使声音嘶哑持续存在。
发现气管支气管异物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保持安静,避免哭闹或剧烈活动加重缺氧。家长应迅速带儿童就医,不要尝试用手指掏取异物以免造成更深部嵌顿。成人发生异物吸入时可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无效时需紧急送医。预防方面,婴幼儿应避免接触小颗粒玩具和坚果类食物,进食时不要嬉笑或哭闹。成人需注意假牙固定,避免饮酒后进食易呛咳食物。定期检查儿童玩具安全性,教育年长儿童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