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活动限制、设备监测、药物调整及定期随访五个方面。
1、伤口护理:
术后24小时内需保持敷料干燥清洁,避免沾水。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发热等感染迹象,通常7-10天拆线。洗澡建议选择擦浴,待伤口完全愈合后再淋浴。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分泌物,应立即就医。
2、活动指导:
术后1周内避免植入侧上肢剧烈活动,禁止提重物超过2公斤。1个月内避免高尔夫、游泳等大幅度摆臂运动。日常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需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避免突然用力导致电极移位。
3、设备监测:
每日自测脉搏并记录,若出现心率持续低于设定值或心悸头晕等症状,需立即联系远离强磁场环境,通过安检时主动出示起搏器识别卡。避免将手机等电子设备直接贴近起搏器位置。
4、药物管理:
遵医嘱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需持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药物。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时及时复诊调整剂量。
5、随访计划: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门诊复查起搏器工作参数,之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和胸片检查,电池电量接近更换期时增加随访频率。随身携带起搏器信息卡,记录型号、植入日期等关键信息。
术后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促进伤口愈合,如鱼肉、燕麦等,限制高脂高盐摄入。可进行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最大预测值的70%。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睡眠时建议仰卧或健侧卧位,初期可使用三角枕减轻植入侧压力。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起搏器信息,参与任何医疗检查前主动告知医生植入情况。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主要有囊袋血肿、电极脱位、感染、起搏器综合征、气胸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方法,但术后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1、囊袋血肿囊袋血肿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通常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有关。患者表现为植入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淤青。轻度血肿可通过局部压迫和冷敷缓解,严重血肿需穿刺抽吸或手术清除。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血肿吸收情况。
2、电极脱位电极脱位多发生在术后早期,与电极固定不牢或患者活动过度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等心律失常症状,起搏器程控检查可发现感知或起搏功能异常。轻微脱位可通过调整体位复位,严重脱位需重新手术固定电极。术后应限制上肢活动,避免突然扭转身体,定期进行起搏器功能检测。
3、感染感染可发生在囊袋局部或累及整个起搏系统,表现为红肿热痛、发热等全身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需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轻度感染可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需取出起搏系统并彻底清创。术前应严格消毒,术后保持伤口干燥,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及时就医。
4、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综合征是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导致的心输出量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低血压等症状。可通过调整起搏模式或参数改善,严重者需升级为双腔起搏器。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起搏模式,术后定期随访优化起搏参数。
5、气胸气胸多因穿刺锁骨下静脉时损伤胸膜所致,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中大量气胸需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术中应在影像引导下谨慎穿刺,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出现气胸症状及时行胸片检查。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上肢过度活动,定期复查起搏器功能。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助于伤口愈合。出现心悸、头晕、发热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处理。术后1个月内避免核磁共振检查,远离强电磁场环境,遵医嘱定期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