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主要有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类型。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多与饮食不当、过敏等因素相关。
1、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呕吐、水样便等症状。病毒性腹泻多为自限性,细菌性腹泻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治疗。临床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等。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脱水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非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常见原因包括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喂养不当等。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但无发热,粪便性状与病因相关。治疗需针对具体原因调整饮食,如乳糖不耐受患儿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家长需记录患儿饮食情况,避免可疑过敏原。
对于小儿腹泻,家长应保持患儿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母乳喂养可继续,人工喂养可适当稀释配方奶。注意观察患儿尿量、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宜清淡,逐步增加食量,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肠道负担。定期测量体温和体重,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