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搏器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体位调整、设备监测、药物管理和活动限制。主要有伤口清洁消毒、保持平卧位或半卧位、心电监护仪观察、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剧烈运动等措施。
1、伤口清洁消毒术后24小时内需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观察有无渗血、红肿或异常分泌物,出现发热或局部疼痛加剧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洗澡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避免伤口接触水。
2、保持平卧位或半卧位术后6-8小时内需绝对平卧,防止电极脱位。床头可抬高不超过30度,避免突然翻身或坐起。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协助轴向翻身,骶尾部垫软枕预防压疮,同时进行下肢被动活动预防静脉血栓。
3、心电监护仪观察持续监测心率、心律及起搏信号,记录异常心电波形。注意观察起搏阈值变化,当出现感知不良、输出阻滞等报警时立即通知每日检查电极导线固定情况,防止牵拉导致移位或断裂。
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常规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等二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改用克林霉素。静脉给药期间观察有无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合并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延长用药周期至72小时以上。
5、避免剧烈运动术后1周内限制上肢大幅度活动,禁止提重物超过3公斤。起搏器植入侧肢体避免突然外展或上举动作。逐步恢复日常活动时如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卧床休息。
术后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如鱼肉、蒸蛋、西蓝花等,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量。可进行床边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2周后复查胸片确认电极位置。注意观察夜间睡眠质量,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保持环境温度20-24摄氏度,避免强电磁场干扰起搏器工作。家属应学会识别心率异常等紧急情况处理方法。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主要有囊袋血肿、电极脱位、感染、起搏器综合征、气胸等。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方法,但术后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1、囊袋血肿囊袋血肿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通常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有关。患者表现为植入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淤青。轻度血肿可通过局部压迫和冷敷缓解,严重血肿需穿刺抽吸或手术清除。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血肿吸收情况。
2、电极脱位电极脱位多发生在术后早期,与电极固定不牢或患者活动过度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等心律失常症状,起搏器程控检查可发现感知或起搏功能异常。轻微脱位可通过调整体位复位,严重脱位需重新手术固定电极。术后应限制上肢活动,避免突然扭转身体,定期进行起搏器功能检测。
3、感染感染可发生在囊袋局部或累及整个起搏系统,表现为红肿热痛、发热等全身症状。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需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轻度感染可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需取出起搏系统并彻底清创。术前应严格消毒,术后保持伤口干燥,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及时就医。
4、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综合征是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导致的心输出量下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低血压等症状。可通过调整起搏模式或参数改善,严重者需升级为双腔起搏器。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起搏模式,术后定期随访优化起搏参数。
5、气胸气胸多因穿刺锁骨下静脉时损伤胸膜所致,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中大量气胸需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术中应在影像引导下谨慎穿刺,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出现气胸症状及时行胸片检查。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上肢过度活动,定期复查起搏器功能。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助于伤口愈合。出现心悸、头晕、发热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处理。术后1个月内避免核磁共振检查,远离强电磁场环境,遵医嘱定期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