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骨质疏松症可通过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等方式诊断。主要有体格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骨密度测定等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姿势、活动范围及进行直腿抬高试验等物理检查初步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出现下肢放射痛,骨质疏松症可能伴随身高缩短或驼背。体格检查是诊断的基础步骤,有助于发现异常体征并指导后续检查选择。
2、X线检查X线平片能显示腰椎骨骼结构,可观察到椎间隙变窄、骨赘形成等腰椎退行性改变。对于骨质疏松症,X线可发现骨小梁稀疏、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特征,但早期骨质疏松在X线下不易显现,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3、CT检查CT扫描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程度、位置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骨性结构显示优于磁共振。在骨质疏松诊断中,定量CT可测量椎体骨密度,评估骨小梁微结构变化,对早期骨质疏松检测灵敏度较高。
4、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能多平面显示椎间盘变性、突出物与神经根关系,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同时评估骨髓水肿、终板炎等伴随病变,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磁共振也能显示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微骨折和骨髓改变。
5、骨密度测定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手段,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计算T值。骨密度降低超过2.5个标准差可确诊骨质疏松。该检查具有辐射量低、重复性好特点,可用于疗效监测和骨折风险评估。
建议检查前避免穿戴金属物品,检查后保持适度活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骨质疏松患者需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定期复查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不适应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姿势,进行适度腰背肌锻炼,避免提重物和剧烈扭转动作。
骨质疏松症是否严重需结合病情程度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但严重时可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骨质疏松症主要由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引起,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可准确评估骨量。日常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延缓骨量流失,适度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可刺激骨形成。药物治疗包括抑制骨吸收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利塞膦酸钠片,以及促进骨形成的特立帕肽注射液。
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存在多发性椎体骨折时可能影响心肺功能,严重驼背还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这类患者需要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康复治疗,必要时需手术固定骨折部位。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保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量。户外活动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速骨量流失应避免。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长期用药,居家注意防跌倒措施,如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出现突发剧烈背痛或活动受限时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