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颤的急救措施主要有立即心肺复苏、尽快电除颤、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
1、立即心肺复苏发现室颤患者后应即刻开始胸外按压,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同时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持续心肺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注意避免按压中断,直至除颤设备就绪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尽快电除颤双向波除颤仪首次能量选择120-200焦耳,单向波除颤仪选择360焦耳。除颤后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评估心律。若仍为室颤可进行第二次除颤。早期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下降7%-10%。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供非专业人员使用。
3、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反复室颤或除颤无效者,可静脉注射胺碘酮或利多卡因。胺碘酮首剂300毫克稀释后静脉推注,必要时追加150毫克。利多卡因初始剂量1-1.5毫克/公斤体重。药物可提高电复律成功率,但不可替代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给药时需确保静脉通路通畅。
4、建立静脉通道抢救时应尽快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优选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给药。无法建立静脉通路时可经气管导管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静脉通道用于输注抢救药物和维持液体,需固定牢固防止脱落。给药后需用生理盐水冲管确保药物进入循环。
5、持续心电监护抢救全程需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识别是否恢复窦性心律或转为其他心律失常。同时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即使恢复自主循环仍需密切观察,防止室颤复发。转运过程中不得中断监护,随时准备应对病情变化。
室颤抢救成功后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继续治疗,查明病因并预防复发。冠心病患者需评估是否需血运重建,心肌病患者需优化药物治疗。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相关指标。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家庭成员学习基本急救技能。康复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心脏康复训练。
室颤的先兆心律失常可能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R-on-T现象。这些心律失常可能提示心脏电活动异常,增加室颤发生的风险。
室性早搏表现为心脏提前出现的异常搏动,患者可能感到心悸或心跳漏跳感。室性心动过速是连续出现的室性早搏,心率通常超过100次/分,可能导致头晕或晕厥。R-on-T现象指室性早搏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心肌病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胸闷、气促等症状。
出现上述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