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呕吐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脑膜炎、食物中毒、肠套叠等原因有关。发烧呕吐是儿童常见症状,通常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1、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咽喉部及鼻腔时,炎症反应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同时可能因咽部刺激引发呕吐。患儿常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治疗以对症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家长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鼓励少量多次饮水。
2、胃肠炎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胃肠黏膜时,除发热外会出现频繁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唇干燥。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家长应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呕吐后禁食1-2小时再尝试喂食米汤等流质。
3、脑膜炎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除持续高热、喷射性呕吐外,可能出现颈项强直、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就医进行腰椎穿刺检查,确诊后可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家长发现患儿嗜睡或烦躁不安、前囟膨隆时须立即送医。
4、食物中毒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污染的食物后2-6小时突发呕吐,多伴中低度发热。常见于集体进食后多人发病,呕吐物常有酸腐味。治疗需禁食4-6小时,之后逐步恢复饮食,必要时静脉补液。家长应妥善保存可疑食物样本供检测。
5、肠套叠婴幼儿肠道节段性套叠时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及果酱样大便,后期可出现发热。腹部超声可确诊,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晚期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家长发现血便或腹部包块时需急诊处理。
患儿发烧呕吐期间应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时避免酒精擦浴。饮食从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开始,每次喂养量不超过50毫升。注意记录呕吐次数、体温变化及精神状况,若出现持续嗜睡、尿量明显减少或呕吐物带血丝,需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恢复期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帮助组织修复。
小孩呕吐发烧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脑膜炎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观察孩子症状变化,若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
1、胃肠型感冒病毒感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常见呕吐后出现低热。孩子可能伴有鼻塞、食欲下降,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保持少量多次饮水,可服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发热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
2、急性胃肠炎进食不洁食物引发胃肠道炎症,呕吐频繁且多伴随腹痛腹泻。发热通常为中等程度,大便可能呈水样。家长需暂停固体食物喂养,准备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注意观察尿量防止电解质紊乱。
3、轮状病毒感染秋冬季高发的病毒性肠炎,特征为喷射状呕吐和蛋花汤样便。发热症状多在发病初期出现。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发病期间可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抑制肠道分泌。需警惕重度脱水导致抽搐。
4、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呕吐物可能含有黏液脓血。高热可达39摄氏度以上,伴随里急后重感。需进行大便培养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家长处理呕吐物时需做好消毒隔离。
5、脑膜炎颅内感染导致的喷射性呕吐伴持续高热,孩子可能出现颈项强直、意识模糊。此为危急重症需立即送医,通过腰椎穿刺明确病原体。治疗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延误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护理期间保持环境通风,呕吐后清水漱口避免口腔黏膜损伤。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恢复期从米汤、稀粥开始逐步过渡饮食,避免油腻甜食。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和尿量变化,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或出现血便需急诊处理。日常注意培养孩子饭前洗手习惯,定期消毒玩具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