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气压伤高发人群主要有潜水员、飞行员、登山者、感冒或鼻窦炎患者、婴幼儿等。耳气压伤通常因外界气压快速变化导致中耳内外压力失衡,可能引发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1、潜水员潜水员在水下活动时需承受水压变化,尤其在快速下潜或上浮过程中,若耳咽管功能异常或未能及时平衡中耳压力,容易发生耳气压伤。潜水前应进行专业耳压平衡训练,避免在鼻塞或呼吸道感染时潜水。
2、飞行员飞机起降阶段舱内气压急剧变化,飞行员若存在耳咽管功能障碍或未主动做吞咽、咀嚼等动作平衡耳压,可能损伤鼓膜或中耳结构。航空从业人员需定期检查耳鼻喉健康状况,飞行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耳咽管开放。
3、登山者高海拔地区大气压显著降低,登山者快速上升时可能因耳咽管调节滞后导致耳气压伤。建议登山过程中分阶段适应海拔变化,通过打哈欠、吞咽等方式缓解耳部不适,避免在感冒期间进行高强度登山活动。
4、感冒或鼻窦炎患者上呼吸道感染会导致鼻黏膜肿胀和耳咽管阻塞,使气压调节能力下降。此类人群乘坐飞机或潜水时风险更高,发病期间应避免气压环境变化,必要时使用减充血剂改善鼻腔通气,但须遵医嘱使用。
5、婴幼儿婴幼儿耳咽管发育不完善且较短平,气压变化时更易受损。家长需注意避免带婴儿乘坐飞机或前往高海拔地区,若必须出行可在起飞降落时让婴儿吮吸奶嘴或喂奶,通过吞咽动作缓解耳部压力。
预防耳气压伤需根据人群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高危职业者应接受专业训练并配备防护设备,普通人群在感冒或鼻部不适时尽量避免暴露于气压突变环境。出现耳痛、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用力擤鼻或自行鼓气,防止加重中耳损伤。日常可加强耳咽管功能锻炼,如捏鼻鼓气法等,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