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口腔护理、饮食调整及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
1、抗病毒治疗:
针对肠道病毒感染可选用干扰素喷雾剂抑制病毒复制,重症患者需静脉注射更昔洛韦。中药制剂如蓝芩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缓解症状有一定辅助作用。
2、对症处理:
发热超过38.5℃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痛明显者可含服西瓜霜含片,配合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减轻黏膜水肿。需警惕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3、口腔护理:
每日用淡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3-4次,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溶液清洁口腔。疱疹破溃后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4、饮食调整:
选择常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酸奶,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等清热解毒饮品。
5、隔离防护:
发病期间需居家隔离至少1周,患儿餐具毛巾单独消毒。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服用板蓝根冲剂。
患病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选择香蕉、蒸苹果等柔软水果。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出现持续高热、拒食或肢体抖动需及时就医。痊愈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接种EV71疫苗预防重症发生。衣物床单需阳光暴晒6小时以上,玩具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口腔护理、饮食调整及隔离防护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
1、抗病毒治疗:
针对肠道病毒可选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广谱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可缩短病程。重症患儿需静脉给药,轻症可口服或雾化吸入。需注意部分抗病毒药物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
2、对症支持:
高热超过38.5℃时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痛明显者可含服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麻醉,合并细菌感染时需加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脱水患儿需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口腔护理:
使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疱疹破溃处可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婴幼儿可用棉签蘸取消毒液轻柔清洁口腔,每日3-4次。避免使用刺激性漱口水加重黏膜损伤。
4、饮食调整:
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蒸蛋,避免酸性、坚硬及过热食物刺激溃疡。少量多次喂食保证营养摄入,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
5、隔离防护:
发病期间需居家隔离至少1周,患儿餐具毛巾单独消毒。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应关闭消毒。恢复期仍可能排毒2-3周,需持续做好粪便管理。
患儿宜保持居室通风,每日开窗2次每次30分钟。恢复期可逐步添加瘦肉泥、南瓜粥等营养食物,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心肌受累。观察是否出现嗜睡、肢体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罕见并发症如脑炎或急性弛缓性麻痹。病程通常7-10天,若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抽搐、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