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蜇伤后出现的水泡需根据严重程度处理,轻微水泡可冷敷消毒,严重水泡需就医清创。水母毒素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需避免抓挠以防感染。
若水泡较小且无溃破,可用生理盐水或清水轻柔冲洗伤口,清除残留触须。随后用冰袋包裹干净毛巾冷敷10-15分钟,每日重复2-3次缓解肿痛。外涂炉甘石洗剂或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帮助止痒,覆盖无菌纱布保护创面。观察24小时是否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
若水泡直径超过3厘米、周围皮肤发紫或渗液浑浊,可能已继发细菌感染。须立即至急诊科处理,医生会使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毒素,穿刺引流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伴有全身过敏反应者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严重溶血病例可能需输注血浆置换治疗。
被水母蜇伤后72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宜选择冬瓜、绿豆等利尿排毒食材,禁忌海鲜等发物。后续若出现疤痕增生可咨询皮肤科,采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配合脉冲染料激光改善。沿海活动建议穿戴潜水服,遇水母群立即撤离水域。
水母皮炎主要由水母触须释放的刺丝囊毒素引起,常见病因包括接触性毒素反应、过敏反应、机械性刺激及继发感染。水母皮炎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灼痛、瘙痒或水疱,严重时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
1、接触性毒素反应水母触须的刺丝囊含有多种生物毒素,如海蜇毒素、5-羟色胺和组胺类物质。当人体皮肤接触后,毒素迅速穿透角质层,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和血管,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典型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条索状红斑或丘疹,伴随剧烈刺痛感。轻度症状可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中和毒素,严重者需遵医嘱使用盐酸苯海拉明片或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过敏。
2、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水母毒素存在特异性免疫应答,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可导致速发型症状。除局部皮损外,可能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此类患者需立即脱离接触源,并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或肾上腺素注射液。既往有过敏史者应避免接触水母,必要时携带预充式肾上腺素笔。
3、机械性刺激水母触须断裂后残留的刺丝囊可持续附着在皮肤表面,通过物理摩擦加重组织损伤。肉眼可见皮肤表面残留透明丝状物,接触海水后疼痛加剧。处理时需用镊子清除可见触须,避免直接用手触碰,防止未发射的刺丝囊二次激活。可遵医嘱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疼痛。
4、继发细菌感染受损皮肤屏障易被海洋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表现为创面化脓、淋巴结肿大或发热。常见于延迟处理或反复搔抓的患者。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莫匹罗星软膏,深部感染可能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5、特殊种类毒素箱水母、僧帽水母等剧毒品种含有神经毒素或心肌毒素,可导致横纹肌溶解、心律失常甚至呼吸麻痹。此类情况属于急症,须立即用醋酸溶液冲洗并送医,可能需要抗蛇毒血清治疗。潜水或海滨活动前应了解当地危险水母分布情况。
预防水母皮炎需避免在繁殖季节进入水母密集海域,穿着防护服或涂抹防水母螫伤专用防晒霜。被蜇伤后应迅速用海水冲洗禁用淡水,用卡片刮除残留触须,48小时内观察是否出现呼吸困难或心悸。恢复期保持创面干燥,避免食用海鲜等易致敏食物,瘙痒明显时可冷敷处理。若出现全身症状或创面持续恶化,须立即前往急诊科或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