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休克患者的心率通常超过100次/分钟。休克早期代偿阶段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正常或略升高、皮肤湿冷等,具体心率受基础疾病、年龄、代偿能力等因素影响。
休克早期由于机体启动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此时心脏通过提高泵血频率来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多在100-120次/分钟。部分年轻患者或运动员因心脏储备功能较好,可能出现更高心率。这一阶段血压可能因外周血管收缩而暂时维持正常范围,但脉压差常缩小。
少数特殊情况下休克早期心率可能不增快甚至减慢。老年患者或糖尿病神经病变者因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可能缺乏典型的心率增快反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因药物抑制交感神经作用,心率代偿性上升受限。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相对缓脉。这些情况下心率变化不能准确反映休克严重程度,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休克属于临床急症,无论心率快慢均需立即就医。监测心率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但不可仅凭心率数值评估休克分期。建议记录心率、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者平卧位,注意保暖,避免自行用药干扰病情判断,同时尽快联系急救系统转运至医院完善乳酸检测、中心静脉压监测等评估,由医生根据病因采取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等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休克补液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采用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等快速扩容,同时需结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表现为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晶体液是感染性休克补液的基础选择,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林格液,能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且成本较低。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明胶等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适用于需要持久扩容的患者,但需注意过敏反应和肾功能影响。当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水平时需输注红细胞悬液改善氧输送能力,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可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补液过程中需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乳酸等指标,避免容量过负荷。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通常在充分补液后仍存在低血压时使用,以维持平均动脉压。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循环负担。饮食上初期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选择易消化吸收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待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等变化。恢复期可遵医嘱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但需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