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可能引起皮肤灼伤、过敏反应、头晕乏力等副作用,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或加重原有疾病。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通过燃烧艾条刺激穴位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但操作不当或体质特殊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皮肤灼伤是艾灸最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局部红肿、水疱或疼痛。艾灸时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容易损伤表皮和真皮层,糖尿病患者或皮肤感觉迟钝者风险更高。过敏反应多由艾烟中的挥发成分或艾绒杂质引发,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疹甚至呼吸困难,过敏体质者需谨慎选择。部分人群艾灸后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可能与体位不当、空腹操作或烟雾刺激有关。
特殊情况下艾灸可能引发更严重问题。直接灸可能留下永久性瘢痕,瘢痕体质者应避免。孕妇腰腹部施灸存在流产风险,经期女性过量艾灸可能导致月经过多。肺结核患者、高热人群、恶性肿瘤部位禁止艾灸,可能加重病情。自行操作时消毒不严格可能引起皮肤感染,糖尿病患者伤口更难愈合。部分阴虚火旺体质者长期艾灸可能加重口干、便秘等症状。
进行艾灸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师评估体质适应性,选择正规医疗场所操作。施灸后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出现水疱需消毒处理避免感染。艾灸后2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饮食宜清淡温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缩短单次艾灸时间,建议控制在15分钟以内。若出现严重过敏或持续不适,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