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宝宝输液可能引起静脉炎、电解质紊乱、过敏反应、感染风险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等危害。输液治疗需严格遵医嘱,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
静脉炎是输液常见并发症,由于药物刺激或穿刺损伤导致血管壁炎症,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轻度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时需停止输液并外敷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药物。婴幼儿血管细嫩更易发生,家长需每日检查穿刺点。
电解质紊乱多因输液速度或成分不当引起。婴幼儿肾脏调节功能未完善,过快输注含钾、钠液体可能导致高钾血症或水肿。表现为嗜睡、呕吐或肢体抽搐,需立即调整输液方案并监测血液生化指标。
过敏反应常见于输注抗生素或中药制剂,突发面部水肿、皮疹或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停止输液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有过敏史患儿输液前应进行皮试。
感染风险包括穿刺部位感染和血源性感染。消毒不彻底或留置针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局部化脓,表现为渗液、发热。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需进行血培养并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与个体差异相关。如输注阿奇霉素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氨基糖苷类可能导致听力损害。婴幼儿药物代谢酶系统不成熟,更易出现血药浓度过高引发的毒性反应。
一岁以内婴幼儿应优先考虑口服或雾化给药,必须输液时选择手背或头皮浅静脉,使用最小号留置针。家长需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记录输液量和尿量,观察有无烦躁或嗜睡等异常。喂养方面可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血管修复。出现寒战、皮疹或穿刺处渗液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