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子宫内翻。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分娩过程中子宫肌纤维过度拉伸、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等因素均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表现为子宫质地柔软、轮廓不清,阴道流血多为阵发性,出血量与宫缩强度呈负相关。可通过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
2、胎盘因素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和胎盘部分残留。胎盘滞留指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排出;胎盘植入指胎盘异常附着于子宫肌层;胎盘部分残留可导致持续出血。这些情况多与子宫内膜损伤、剖宫产史等因素有关,常需人工剥离胎盘或手术治疗。
3、软产道损伤软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裂伤,多发生于急产、巨大儿分娩或手术助产时。表现为持续性鲜红色出血,与宫缩无关。需及时缝合止血,严重裂伤可能需输血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胎儿体重、规范助产操作。
4、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可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引发,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不止,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指标异常。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等替代治疗,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5、子宫内翻子宫内翻是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指子宫底部向宫腔内凹陷,多因不当牵拉脐带或按压宫底导致。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休克、阴道大量出血。需立即手法复位,严重者需手术修复。预防关键在于规范第三产程管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需从产前开始,包括纠正贫血、控制孕期体重增长、识别高危因素。分娩过程中应规范使用缩宫素,正确处理第三产程。产后2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出血量、子宫收缩及生命体征,早期识别出血征兆。建议产妇保持充足休息,适当补充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促进身体恢复。出现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鼾症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障碍,常见分类主要有单纯性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气道阻力综合征。
1、单纯性鼾症单纯性鼾症指睡眠时仅出现鼾声而无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多因上呼吸道软组织松弛导致气流震动产生噪音。常见诱因包括肥胖、仰卧位睡眠、饮酒等。这类患者日间通常无嗜睡症状,但长期可能发展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建议通过减重、侧卧睡姿等方式改善。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上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伴随血氧饱和度下降和微觉醒。典型症状包括夜间憋醒、晨起头痛、日间过度嗜睡,可能与颌面结构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确诊,治疗方式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口腔矫治器等。
3、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由呼吸中枢调控异常导致,常见于心力衰竭、脑卒中或高原居住人群。特征为胸腹呼吸运动同时停止,与上气道阻塞无关。患者多主诉失眠或频繁觉醒,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使用伺服通气设备。
4、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同时存在阻塞性和中枢性暂停,通常以阻塞性事件开始,继而转为中枢性暂停。这类患者既有上气道结构问题,又存在呼吸调节功能障碍,需结合多导睡眠图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治疗往往需要联合多种干预措施。
5、上气道阻力综合征上气道阻力综合征表现为上气道阻力增加但未达到呼吸暂停标准,患者频繁微觉醒导致睡眠片段化。主要症状为日间疲劳、注意力下降,易被误诊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需依靠食管压力监测,治疗原则与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似。
鼾症患者应避免睡前饮酒和使用镇静药物,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侧卧位睡眠可减少舌根后坠,使用加湿器维持卧室空气湿润能降低咽喉黏膜刺激。肥胖者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减轻体重,吸烟者需戒烟以减少呼吸道炎症。若出现晨起口干、日间嗜睡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