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和腹泻是两种不同的胃肠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严重程度。痢疾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腹泻则可能由病毒、细菌或非感染因素导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为主要特征。
1、病因差异痢疾多由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具有传染性,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腹泻的病因更为广泛,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占多数,也可能因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或胃肠功能紊乱导致。
2、症状表现痢疾患儿会出现发热、腹部绞痛,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排便时有明显肛门坠胀感。腹泻患儿通常以水样便为主,可能伴随呕吐或轻度腹痛,但一般无血便及严重里急后重症状。
3、疾病进程痢疾起病急骤,症状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脱水、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普通腹泻多为自限性,病程通常持续3-7天,重度脱水风险相对较低。
4、检查指标痢疾患儿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腹泻患儿的粪便检查可能仅显示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病毒性腹泻可通过抗原检测确诊。
5、治疗原则细菌性痢疾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阿奇霉素治疗,同时需补充电解质。病毒性腹泻以补液和对症治疗为主,可口服蒙脱石散、益生菌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粪便性状。腹泻患儿应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品;痢疾患儿须严格隔离,餐具煮沸消毒。两种疾病均需保证充足营养,可进食米汤、面条等低渣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血便加重,应立即就医。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哺乳,人工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
婴儿细菌性痢疾一般需要7-10天恢复,实际时间受到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类型、治疗及时性、患儿免疫力、护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病情严重程度轻型细菌性痢疾患儿若及时接受抗生素治疗,症状可能在3-5天内缓解。中重度病例伴随高热或脱水时,恢复期可能延长至2周。每日排便次数超过10次或出现血便的患儿,肠道黏膜修复需要更长时间。
2、病原体类型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痢疾症状通常较剧烈,完全清除病原体需持续用药5-7天。部分耐药性菌株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疗程可能延长。产毒性大肠杆菌导致的痢疾症状相对较轻,恢复较快。
3、治疗及时性发病24小时内开始规范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发热和腹泻症状多在72小时内控制。延迟治疗可能导致细菌毒素吸收增加,引发中毒性痢疾,恢复期显著延长。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
4、患儿免疫力母乳喂养的婴儿因获得母体抗体,恢复速度通常快于配方奶喂养儿。早产儿或合并营养不良的患儿,免疫应答较弱,易出现症状反复。6个月以下婴儿需特别注意预防脱水等并发症。
5、护理措施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可预防尿布皮炎,使用含锌氧化物的护臀膏。继续母乳喂养或选择无乳糖配方奶,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接触患儿粪便后需严格洗手,玩具餐具每日煮沸消毒。
患儿恢复期间应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尿量,出现嗜睡或4小时无排尿需立即就医。症状消失后仍需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避免复发或转为慢性。建议定期复查粪便常规,直至连续2次检测阴性。居家环境保持通风,照料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饮食从米汤等流质逐渐过渡到低渣半流质,避免高糖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