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般可以通过运动降下来,但需结合个体情况及运动方式科学进行。运动降血糖的机制主要有促进葡萄糖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堆积、调节代谢紊乱、降低炎症反应等。
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直接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同时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这类运动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运动时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为宜。对于餐后血糖升高者,餐后1小时进行15-30分钟散步效果较明显。抗阻训练如深蹲、俯卧撑等能增加肌肉量,肌肉组织是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场所,长期坚持可提高基础代谢率。高强度间歇训练虽然时间短,但通过运动后过量氧耗效应能持续改善血糖水平。
合并糖尿病并发症者需谨慎选择运动方式。视网膜病变患者应避免剧烈跑跳、倒立等可能引起眼压升高的动作。周围神经病变者要注意运动时足部保护,选择减震性好的运动鞋。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控制运动强度,防止因脱水加重肾脏负担。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运动前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必要时携带糖果应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运动。
运动降血糖需配合饮食管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保持每日运动消耗热量与饮食摄入热量的平衡,避免运动后暴饮暴食。运动前后可适量补充复合碳水化合物与优质蛋白,如全麦面包搭配鸡蛋。长期久坐人群开始运动时应循序渐进,从每天1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时长。若运动后出现持续头晕、心悸或血糖波动过大,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仍需遵医嘱用药,运动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