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支架植入可通过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等方式治疗。冠心病支架植入通常由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
1、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是冠心病支架植入的主要指征之一。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时,心肌供血明显不足,可能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支架植入可以扩张狭窄部位,恢复血流,改善心肌供血。治疗方式包括药物球囊扩张术和金属支架植入术。
2、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支架植入的另一重要指征。心肌缺血通常表现为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支架植入可以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和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
3、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支架植入的紧急指征。急性心肌梗死通常表现为剧烈胸痛、冷汗、恶心等症状。支架植入可以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死亡率。治疗方式包括急诊支架植入和溶栓后支架植入。
4、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支架植入的常见指征。稳定性心绞痛通常表现为劳累后胸痛,休息后缓解。支架植入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绞痛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和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
5、无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支架植入的特殊指征。无症状心肌缺血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显示心肌缺血。支架植入可以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和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
冠心病支架植入后,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我国膳食结构整体有利于预防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慢性病,但仍需注意部分饮食细节的调整。
传统中式饮食以谷物为主食,搭配丰富蔬菜、豆类和适量动物性食物,这种结构具有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特点。谷物提供充足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豆类含有优质蛋白和植物固醇,有助于降低血液胆固醇。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等低温加工,减少油脂氧化和有害物质产生。鱼类摄入提供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这种饮食模式能有效控制总热量摄入,维持合理体重。
部分地区的饮食存在改进空间,如北方地区食盐摄入量较高,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某些传统腌制食品含有较多亚硝酸盐,长期过量食用不利于健康。动物内脏和肥肉摄入过多可能提升饱和脂肪酸比例。精制谷物比例上升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外出就餐频率增加带来油脂和调味品过量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建议适当减少加工食品,增加全谷物比例,控制烹调用油量。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选择低脂乳制品和禽肉替代部分红肉。每周食用2-3次海产品,适量摄入坚果类食物。控制添加糖和酒精摄入,成人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注意食物多样化,保证各类营养素均衡摄入。规律进餐并配合适度运动,可进一步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