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功能不好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疲劳乏力、腹胀腹痛、尿液颜色加深等表现。肝脏功能异常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有关。
1、食欲减退肝脏参与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功能受损时胆汁分泌减少会导致食欲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厌油腻食物,严重时可出现闻到食物气味就恶心的症状。长期食欲不振可能引发营养不良,需及时检查肝功能指标。
2、皮肤黄染胆红素代谢障碍会导致皮肤和巩膜黄染,医学上称为黄疸。轻度表现为眼白发黄,严重时全身皮肤呈橘黄色,可能伴有皮肤瘙痒。新生儿黄疸多为生理性,成人出现黄疸需警惕肝胆疾病。
3、疲劳乏力肝脏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其功能下降会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患者常感觉休息后仍不能缓解的疲倦,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疲劳感与普通劳累不同,往往晨起时最为明显。
4、腹胀腹痛肝区位于右上腹,肝脏肿大时会牵拉肝包膜引起胀痛。门静脉高压可能导致腹水形成,表现为腹部膨隆伴胀闷感。进食后腹胀加重是常见特征,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钝痛或刺痛。
5、尿液颜色加深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时,尿液中尿胆原含量增加会使颜色变深,呈现浓茶样改变。这种变化通常早于皮肤黄染出现,是肝功能异常的早期信号之一。但需与脱水导致的尿色加深相鉴别。
维护肝脏健康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控制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戒除烟酒等伤肝因素,谨慎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已有肝病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肝脏破裂可通过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肝脏破裂通常由外伤、肝脏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医源性损伤、自发性破裂等原因引起。
1、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肝包膜下血肿或浅表裂伤。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出血加重,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维生素K1辅助控制出血,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曲马多等镇痛药。
2、介入治疗针对活动性出血但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通过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该方法创伤小且能精准止血,术后需监测肝功能变化,警惕胆汁瘤或肝脓肿等并发症。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撕裂伤或合并休克的患者需紧急开腹。采用肝缝合术修补裂口,深部损伤可实施肝部分切除术,广泛碎裂时可能需行肝周填塞止血。术中同时处理合并的胆道损伤或邻近脏器损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观察出血情况。
4、外伤处理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等外力冲击是主要诱因。这类损伤常合并肋骨骨折、脾破裂等复合伤,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完善全腹部CT评估损伤范围,必要时联合多学科团队共同救治。
5、病理性破裂肝癌或肝血管瘤等占位病变可能导致自发性破裂。这类患者往往有慢性肝病史,出血同时伴随腹痛加剧和血色素快速下降。除止血治疗外,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后续抗肿瘤或靶向治疗。
肝脏破裂患者康复期需严格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压,饮食宜选择高蛋白低脂食物如鱼肉、豆腐帮助肝细胞修复,定期复查超声观察血肿吸收情况。术后三个月内禁止重体力劳动,出现发热或腹痛加重需立即返院检查。合并肝硬化者需持续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