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过少是指男性体内睾酮等雄性激素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睾丸功能减退、下丘脑-垂体疾病、遗传因素或慢性疾病等引起。
1、睾丸功能减退原发性睾丸功能减退可能与睾丸外伤、隐睾症或腮腺炎性睾丸炎有关,表现为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和体毛减少。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睾酮替代疗法,如十一酸睾酮软胶囊、丙酸睾酮注射液或庚酸睾酮注射剂,同时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前列腺健康。
2、下丘脑-垂体疾病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常由垂体瘤、颅咽管瘤或卡尔曼综合征导致,伴随嗅觉缺失、头痛和视力障碍。需通过MRI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可采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剂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泵,必要时需手术切除肿瘤。
3、遗传因素克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会导致睾丸发育不良,典型特征包括乳房发育、四肢修长和不育。确诊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治疗以长期睾酮补充为主,如环戊丙酸睾酮注射剂,青春期前开始干预可改善第二性征发育。
4、慢性疾病影响糖尿病、肝硬化或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会抑制睾酮合成,常见疲劳、肌肉量减少和骨质疏松。需优先控制原发病,谨慎使用睾酮凝胶或贴剂,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配合抗阻训练维持肌肉功能。
5、药物或放疗因素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或盆腔放疗可能损伤睾丸间质细胞,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激素缺乏。治疗需评估生育需求后选择睾酮制剂,如甲基睾酮片,严重者需联合生长激素治疗改善代谢异常。
日常需保持规律运动特别是力量训练,适量补充锌、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避免过度饮酒和肥胖。建议每3-6个月复查激素水平,出现持续疲劳、情绪低落或性功能恶化时应及时就诊内分泌科。注意睾酮替代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自行用药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痤疮加重等不良反应。
雄性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导致肥胖,但并非绝对因果关系,需结合具体激素类型和代谢状态分析。
睾酮等雄性激素在生理范围内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但异常升高可能通过促进内脏脂肪堆积导致中心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随高雄激素血症,其胰岛素抵抗会加剧脂肪合成。库欣综合征等病理状态下的皮质醇与雄激素协同作用,可能引发向心性肥胖伴水牛背等特征性表现。
部分人群存在雄激素受体敏感性异常,即使激素水平正常也可能出现脂肪分布异常。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雄激素过量,往往在青春期前就伴随体重增长加速。某些合成类固醇滥用者会出现 paradoxical adiposity,即肌肉量增加的同时体脂率上升。
建议存在不明原因体重增加伴痤疮、脱发等症状时,检测性激素六项和肾上腺皮质功能。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保证充足睡眠以维持激素节律,肥胖合并高雄激素血症患者需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和体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