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低于120克每升为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负责运输氧气的重要成分,其正常范围因年龄和性别有所不同。成年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每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每升可诊断为贫血。孕妇由于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低于100克每升视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正常值随年龄变化较大,6个月至6岁儿童低于110克每升,6-14岁儿童低于120克每升可判断为贫血。老年人血红蛋白参考值与成年人相同,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估。贫血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在90-120克每升之间,中度贫血在60-90克每升之间,重度贫血低于60克每升。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贫血的常见原因包括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类型,可通过补充铁剂治疗。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需要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性贫血需补充叶酸。慢性病贫血需治疗原发疾病,遗传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需专科治疗。预防贫血应注意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贫血,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血小板分布宽度低于正常值通常说明血小板体积较为均一,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缺铁性贫血、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血小板分布宽度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性的指标,其降低提示血小板生成或释放过程存在异常。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时,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受阻,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且体积趋于一致。这类患者可能伴随乏力、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明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患者因铁元素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同时干扰血小板生成,导致血小板分布宽度降低,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等。炎症反应如慢性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小板生成减少且体积分布变窄,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症状。
血小板分布宽度降低还可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罕见病,这类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倾向,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某些恶性肿瘤骨髓转移也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异常,此时多伴有骨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判断。
发现血小板分布宽度低于正常值应结合其他血常规指标综合评估。建议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磕碰出血,适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等。若伴随其他异常指标或明显症状,需及时血液科就诊完善铁代谢、骨髓涂片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