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是一种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急性中毒、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具有快速清除毒素的优势,但也存在感染风险、电解质紊乱等潜在弊端。
血液净化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快速清除血液中的小分子毒素、炎症介质或代谢废物。对于急性药物中毒患者,血液灌流可迅速降低血药浓度。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能稳定清除尿毒症毒素,改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血浆置换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有显著疗效,可短期内清除致病抗体。双重滤过血浆置换还能选择性保留白蛋白等有益成分。部分肝衰竭患者通过人工肝治疗可争取肝移植时间窗口。
该技术可能引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置换液污染风险,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压、出血等循环系统并发症,抗凝剂使用不当会导致血小板减少。长期血液净化可能引起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流失。部分患者会出现寒战、发热等透析反应综合征。治疗费用较高且需要反复进行,对血管通路条件有严格要求。
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治疗前后应监测凝血功能、电解质及生命体征,出现心悸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保持导管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导管脱落。治疗后注意观察有无皮下瘀斑或异常出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指标评估疗效。
血液中出现梅毒通常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可能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或血液传播等途径感染。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可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和潜伏期,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1、性接触传播不安全性行为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梅毒螺旋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微小破损进入人体,初期表现为硬下疳,随后可能发展为全身皮疹等二期症状。治疗需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等,并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
2、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胎儿可能出现发育迟缓、肝脾肿大等症状。孕期筛查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进行阻断治疗,新生儿出生后也需接受预防性治疗。
3、血液传播输入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导致感染,但现代血库筛查已大幅降低此风险。共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也可能传播。此类感染可直接进入二期梅毒阶段,需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规范治疗。
4、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发生职业暴露可能感染。操作中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发生暴露后立即清洗消毒,并评估预防性用药的必要性。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感染。
5、其他罕见途径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这类传播概率较低,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风险相对增加。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此类传播。
梅毒确诊后应避免性行为直至治疗完成,伴侣需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定期复查血清滴度。日常应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梅毒筛查。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