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拔除后长期疼痛可能与创口感染、干槽症、神经损伤、邻牙问题或颌骨病变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拔牙创口未完全愈合或继发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术后口腔卫生不良、食物残渣滞留或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热痛,伴随脓性分泌物。轻度感染可通过生理盐水冲洗和氯己定含漱液控制,中重度需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治疗。干槽症多发生于术后3-5天,表现为剧烈放射性疼痛和腐臭味,需清创后填塞碘仿纱条促进愈合。
手术操作损伤下牙槽神经可能引发持续性钝痛或麻木感,这种情况需要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配合红外线理疗。邻牙存在隐裂或龋坏时,拔牙后咬合力改变可能诱发邻牙症状,需通过牙体治疗或全冠修复解决。罕见情况下,颌骨内残留牙根碎片或发生骨髓炎会导致长期隐痛,X线检查可确诊,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拔牙后应保持口腔清洁,24小时内避免漱口和剧烈运动,饮食选择温凉软食。术后1周内出现异常疼痛需及时复诊,长期疼痛者建议进行CBCT检查排除骨组织病变。恢复期间避免吸烟饮酒,可适当冰敷缓解肿胀,按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若伴随发热或张口受限等症状,提示感染扩散可能,须立即就医处理。
牙齿矫正是否需要拔智齿需根据智齿生长情况决定。若智齿位置正常且不影响矫正效果,通常无须拔除;若智齿阻生或导致牙齿拥挤,则建议拔除。
智齿位置正常且与邻牙无冲突时,拔除可能并非必要。这类智齿通常垂直萌出,咬合功能良好,不会挤压其他牙齿或干扰矫正器的佩戴。正畸医生会通过X光片评估智齿与牙弓的匹配度,若确认其不影响矫治方案,可保留智齿并定期观察。保留智齿需注意日常清洁,避免食物嵌塞引发龋齿或牙龈炎症。
智齿阻生、倾斜生长或导致牙列拥挤时,拔除更有利于矫正效果。阻生智齿可能顶撞邻牙牙根,造成疼痛或牙槽骨吸收;横向生长的智齿甚至可能引发囊肿。矫正前拔除这类智齿可释放牙弓空间,帮助前牙排齐。部分患者需在矫正中期拔智齿,以避免复发风险。拔牙后需遵医嘱护理创口,避免干槽症或感染。
牙齿矫正期间应定期复查智齿状态,由正畸医生与口腔外科医生联合评估处理方案。日常需加强口腔卫生,使用冲牙器清理矫治器与智齿间隙,避免牙龈红肿或龋坏。若矫正后智齿萌出异常,仍需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