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最重要的发病原因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腹外疝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先天性腹壁薄弱、后天性腹壁损伤、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因素。
1、先天性腹壁薄弱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腹壁发育缺陷,如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异常、脐环闭锁不全等。这类患者腹壁肌肉和筋膜组织天生较为薄弱,在腹压增高时容易形成疝囊。对于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腹外疝,建议定期体检监测,必要时可考虑择期手术治疗。
2、后天性腹壁损伤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导致的腹壁肌肉损伤都可能造成局部组织薄弱。特别是接受过腹部大手术的患者,切口处瘢痕组织强度下降,容易形成切口疝。这类患者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使用腹带保护。
3、慢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内压力持续增高,反复冲击腹壁薄弱部位。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是腹外疝的高发人群。控制原发病、减少咳嗽发作有助于预防疝气发生。
4、长期便秘排便时用力会增加腹内压力,长期便秘者因经常用力排便,容易诱发腹股沟疝或脐疝。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规律排便习惯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5、前列腺增生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常伴有排尿困难,排尿时需用力增加腹压,容易导致腹股沟疝。及时治疗前列腺疾病、改善排尿功能对预防疝气有重要意义。
预防腹外疝应注意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提举重物。超重者应适当减重,吸烟者建议戒烟以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已发生疝气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用疝气带暂时缓解症状,但根治仍需手术治疗。日常可进行适度的腹肌锻炼增强腹壁强度,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最容易发生嵌顿的腹外疝是股疝。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其中股疝因解剖结构特殊,疝环狭小且周围组织坚韧,容易导致疝内容物卡压而难以回纳。
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经股管向大腿根部突出,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由于股环周围有坚韧的耻骨梳韧带和髂耻束环绕,疝囊颈较窄,当腹腔压力突然增高时,肠管等脏器进入疝囊后易被卡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腹股沟区下方突发疼痛性包块,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嵌顿后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绞窄性疝,引发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其他腹外疝如腹股沟斜疝、脐疝等虽也可发生嵌顿,但概率相对较低。腹股沟斜疝的疝环较宽松,疝内容物多可自行回纳或通过手法复位。脐疝多见于婴幼儿,疝环由脐环筋膜构成,弹性较好,嵌顿风险较小。但任何腹外疝一旦出现包块触痛加剧、无法回纳伴持续性腹痛,均需警惕嵌顿可能。
预防腹外疝嵌顿需避免慢性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等腹压增高因素。确诊股疝者应尽早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均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合理使用疝气带辅助固定。日常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排便通畅,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壁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