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咬合深覆盖可通过调整咬合关系、佩戴矫治器、正颌手术、改善口腔习惯、修复治疗等方式改善。牙齿咬合深覆盖通常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牙齿排列异常、颌骨发育异常、牙齿缺失等原因引起。
1、调整咬合关系通过专业正畸手段重新建立上下颌牙齿的接触关系,适用于轻度功能性深覆盖。医生可能使用活动或固定矫治器逐步引导下颌前移,过程中需配合咬合训练。矫正后可能出现短暂牙齿松动,属于正常生理性改建。
2、佩戴矫治器固定托槽矫治器如金属托槽、陶瓷托槽可精确控制牙齿移动,适合中度骨性深覆盖。隐形矫治器通过系列透明牙套施加矫治力,需每日佩戴20小时以上。治疗期间要避免啃咬硬物,定期更换矫治器并做好口腔清洁。
3、正颌手术针对严重颌骨发育异常者,需配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上颌骨截骨术可后移过度发育的上颌,下颌矢状劈开术能前移发育不足的下颌。术前需进行1-2年术前正畸,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感觉异常,需流质饮食4-6周。
4、改善口腔习惯纠正吐舌、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可防止深覆盖加重。可使用舌挡矫治器阻断吐舌行为,夜间佩戴前庭盾改善口呼吸。每日进行唇肌训练如抿嘴练习,每次持续5秒重复10组,帮助建立正常口腔肌肉平衡。
5、修复治疗对于因后牙缺失导致的深覆盖,可采用种植修复或固定桥恢复咬合高度。前牙过度磨耗者可考虑全瓷冠修复,重建正常切导关系。修复体边缘要密合,避免食物嵌塞引发继发龋,每半年需复查咬合状况。
日常应避免单侧咀嚼和咬硬物习惯,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正畸期间选择软毛牙刷清洁托槽周围,定期进行专业洁牙。出现颞下颌关节弹响或疼痛时及时复诊,正颌术后需长期保持器维持效果。建议每3-6个月进行咬合检查,儿童替牙期发现深覆盖应尽早干预。
根管封药后牙齿咬合牙根痒可能是药物刺激或轻微炎症反应引起的。
根管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封药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轻微刺激,导致局部神经敏感度增加。封药材料与牙周膜接触时可能引发短暂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咬合不适或痒感。治疗操作中器械对根尖区的物理刺激也可能造成类似症状。这类反应通常会在1-3天内自行缓解,期间应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
若痒感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明显疼痛、肿胀,需考虑根尖周炎进展或药物过敏反应。根管预备不彻底可能导致残留感染,封药后细菌繁殖会加重根尖区炎症。个别患者对甲醛甲酚等根管消毒药物过敏时,会出现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患牙周围。避免进食过冷过热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抗过敏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