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血可能由外伤、感染、耳道异物、鼓膜穿孔、肿瘤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外伤:耳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掏耳不当可能导致耳道皮肤破损出血。轻微外伤可通过局部消毒、压迫止血处理,避免感染;严重外伤需及时就医,必要时缝合伤口。
2、感染:外耳道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起耳道黏膜充血、糜烂,导致出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三次,或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两次。
3、耳道异物:昆虫、小玩具等异物进入耳道可能划伤耳道皮肤引起出血。切勿自行掏取,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器械取出异物,必要时进行局部消毒。
4、鼓膜穿孔:剧烈咳嗽、打喷嚏、气压骤变等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血。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片200mg每日两次预防感染,多数小穿孔可自行愈合。
5、肿瘤:外耳道或中耳肿瘤可能侵蚀血管引起出血。需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等,如外耳道鳞状细胞癌需行根治性切除术。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游泳时可使用耳塞防止进水。若出现持续出血、听力下降、剧烈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必要时进行耳内镜、CT等检查明确病因。平时可适当进行颈部运动,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增强耳部抵抗力。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