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损伤可通过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功能锻炼、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慢性损伤通常由长期过度使用、姿势不当、退行性病变、炎症反应、创伤未愈等原因引起。
1、休息:慢性损伤的首要处理方法是减少或停止对受损部位的过度使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休息期间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休息时间根据损伤程度而定,通常建议2-4周。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慢性损伤的重要干预手段,包括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电刺激等方法。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冷敷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疼痛。超声波治疗可促进组织修复,电刺激可改善肌肉功能。
3、药物治疗:慢性损伤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局部外用药等。布洛芬缓释片每日1次、每次400mg,双氯芬酸钠凝胶每日2-3次局部涂抹,氯唑沙宗片每日3次、每次200mg。用药需遵医嘱,注意药物副作用。
4、功能锻炼:在疼痛缓解后,可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锻炼方式包括被动关节活动、主动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锻炼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荷。
5、手术干预:对于严重的慢性损伤,如肌腱断裂、关节不稳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关节镜手术、肌腱修复术、关节置换术等。手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以恢复功能。
慢性损伤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钙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乳制品、新鲜蔬果等。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避免高冲击性运动。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定期进行伸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