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后可通过卧床休息、佩戴支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促进恢复。腰椎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病理性骨折、先天性骨病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3个月,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腰部扭转。卧床期间可进行双下肢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每日重复进行数次。
2、佩戴支具稳定型骨折在疼痛缓解后可佩戴腰围或胸腰骶支具下床活动。支具需根据体型定制,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睡觉时取下。佩戴期间需加强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维D3片、碳酸钙D3片等抗骨质疏松治疗。神经损伤者可加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4、物理治疗骨折愈合中期可进行超短波、超声波等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期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预防肌肉萎缩,配合水中运动减轻腰椎负荷。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
5、手术治疗不稳定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严重压缩骨折可采用椎体成形术。术后仍需配合支具保护,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内固定失效。
腰椎骨折恢复期间需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和钙质,适量食用牛奶、鱼肉、西蓝花等食物。康复训练应遵循无痛原则,从卧位抬臀练习过渡到桥式运动,后期可增加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心理上需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