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心肌桥压迫、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搭桥手术、生活方式调整、危险因素控制等方式改善。
1、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是主要病因,斑块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狭窄。典型表现为劳力性胸痛,可能伴随心悸或气促。治疗需联合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严重狭窄需考虑支架植入。
2、血管痉挛:
冠状动脉异常收缩可引发短暂性缺血,常见于吸烟或寒冷刺激后。症状多为静息时胸骨后压榨感,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长期管理需避免诱因并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3、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可能完全阻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急性期需紧急溶栓或取栓治疗,后续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发。
4、心肌桥压迫:
部分人群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纤维下方,心脏收缩时受压迫导致血流减少。典型表现为运动后心前区紧缩感,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收缩力缓解症状。
5、炎症反应:
血管炎或川崎病等炎症疾病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造成管壁增厚或瘤样扩张。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合并血栓时需抗凝治疗。
日常需采取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优先选择深海鱼和橄榄油。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在目标范围,定期监测血脂四项。睡眠时抬高床头可减轻夜间胸闷症状,外出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