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可通过吸入药物、口服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免疫治疗和紧急处理等方式治疗。支气管哮喘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呼吸道感染、过敏原暴露和情绪波动等原因引起。
1、吸入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每次200μg,每日两次、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吸入粉雾剂,每次50μg,每日一次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每次100μg,按需使用是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吸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效快且副作用较少。
2、口服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片,每次10mg,每日一次和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片,每次100mg,每日两次可用于控制哮喘症状。口服药物适用于吸入药物效果不佳或无法使用吸入装置的患者。
3、生活方式调整: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瑜伽、游泳等,有助于减少哮喘发作频率。
4、免疫治疗:针对特定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如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剂量,提高机体耐受性,减少过敏反应和哮喘发作。
5、紧急处理:哮喘急性发作时,立即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每次100μg,每20分钟重复一次,保持坐位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就医。
合理饮食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更换床单被套对控制哮喘症状具有重要意义。定期复诊,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长期稳定病情。
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可通过症状、发病机制、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区分。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症状持续至少三个月;支气管哮喘则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为主,症状多为间歇性。慢性支气管炎通常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有关,而支气管哮喘多与过敏体质、遗传因素相关。肺功能检查中,慢性支气管炎常表现为持续气流受限,支气管哮喘则表现为可逆性气流受限。治疗上,慢性支气管炎以控制感染、改善肺功能为主,支气管哮喘则以抗炎、解痉治疗为主。
1、症状表现: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是长期咳嗽、咳痰,尤其在晨起时明显,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支气管哮喘则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为主,症状多为间歇性,夜间或清晨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多为干咳或伴有白色泡沫痰,支气管哮喘的喘息则伴有哮鸣音。
2、发病机制:慢性支气管炎通常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环境因素有关,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多;支气管哮喘多与过敏体质、遗传因素相关,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慢性支气管炎的炎症反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支气管哮喘则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3、检查结果:肺功能检查中,慢性支气管炎常表现为持续气流受限,支气管哮喘则表现为可逆性气流受限。慢性支气管炎的支气管舒张试验多为阴性,支气管哮喘的支气管舒张试验多为阳性。影像学检查中,慢性支气管炎可见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哮喘则无明显异常。
4、治疗方法: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肺功能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祛痰药、支气管扩张剂等;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则以抗炎、解痉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发作。
5、预防措施: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重点是戒烟、避免空气污染、加强呼吸道防护;支气管哮喘的预防重点是避免过敏原、控制环境因素、定期随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定期进行哮喘控制测试。
饮食上,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均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运动方面,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瑜伽、游泳等。护理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定期进行哮喘控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