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孕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女性体内重要的生殖激素,分别由卵巢、胎盘等器官分泌,主要参与月经周期调节、妊娠维持及胚胎发育等生理过程。
1、雌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卵泡分泌,包括雌二醇、雌酮等类型。该激素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维持子宫内膜增生期变化,调节骨代谢和脂质代谢。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排卵前达到峰值,触发黄体生成素 surge 促进排卵。更年期后卵巢功能衰退会导致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
2、孕激素:
孕激素以孕酮为代表,由卵巢黄体和妊娠期胎盘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创造条件。妊娠早期孕酮维持子宫内膜稳定性,抑制子宫收缩,同时促进乳腺腺泡发育。黄体功能不足可能导致早期流产风险增加。
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妊娠滋养细胞合成,分为α和β亚单位。该激素在受精卵着床后即开始分泌,通过延长黄体寿命维持早期妊娠。临床常检测β亚单位诊断早孕,其数值倍增情况可反映胚胎发育状态。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葡萄胎等滋养细胞疾病。
4、激素协同作用:
三种激素在月经周期中呈现动态平衡。卵泡期雌激素主导,排卵后孕激素上升,两者共同调节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妊娠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黄体持续分泌孕酮,直至胎盘功能完全建立。这种精密调控失衡可能导致月经紊乱或不孕。
5、临床检测意义:
血清激素检测广泛应用于妇科内分泌评估。雌激素水平监测可判断卵巢储备功能,孕酮检测有助于判断排卵和黄体功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是早孕诊断的金标准。三者联合检测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复发性流产等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建议适量摄入豆制品、坚果等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避免过度节食或肥胖。适度运动可改善内分泌功能,但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月经失调。出现月经周期异常、不孕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激素水平检测和妇科检查。
血HCG值低于5IU/L时通常不建议继续保胎。HCG水平过低可能提示胚胎发育异常或妊娠失败,主要有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黄体功能不足、宫外孕、胚胎停育、生化妊娠等原因。
1、胚胎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原因,可能导致HCG增长缓慢或下降。此类情况属于自然淘汰过程,强行保胎成功率极低。孕妇需进行染色体检查明确原因,流产后建议间隔3-6个月再备孕。
2、母体黄体功能不足黄体分泌孕酮不足会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HCG水平偏低。可通过孕酮检测判断,确诊后需使用黄体酮胶囊等药物补充。但若HCG已持续下降,提示胚胎本身可能存在不可逆问题。
3、宫外孕异位妊娠时HCG值常低于正常妊娠且上升缓慢。当血HCG低于2000IU/L且阴道超声未见宫内孕囊时需高度警惕。宫外孕需立即终止妊娠,常用甲氨蝶呤注射液进行药物治疗或腹腔镜手术。
4、胚胎停育超声确认胚胎无胎心且HCG持续下降即可诊断胚胎停育。此时子宫内环境已不适合胚胎生长,需及时行清宫术避免感染。术后建议检查优生五项、甲状腺功能等明确停育原因。
5、生化妊娠血HCG短暂升高后快速下降至5IU/L以下,超声未见孕囊属于生化妊娠。多为胚胎质量异常所致,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月经恢复后可正常备孕。反复发生需排查免疫因素和凝血功能。
保胎决策需结合HCG动态变化、孕酮水平和超声结果综合判断。当血HCG持续低于正常范围且无倍增趋势时,强行保胎可能增加母体风险。流产后应注意休息,补充叶酸和铁剂,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多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建议3个月后复查激素水平及子宫恢复情况再计划妊娠,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和全面孕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