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咬伤后手臂起包通常由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菌感染或过敏反应引起。
1、组织损伤:
牙齿咬合会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机械性损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受损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发局部肿胀充血,形成肉眼可见的包块。轻微损伤可通过冷敷减轻肿胀。
2、炎症反应:
人体对创伤的自然防御机制会启动炎症过程,表现为红肿热痛。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使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保持伤口清洁可避免炎症加重。
3、血管通透性改变:
咬伤部位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血浆成分外渗积聚在皮下。这种血管反应通常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表现为局部隆起。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渗出。
4、细菌感染:
口腔含有大量细菌,咬伤后可能引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常见致病菌,会导致局部化脓性肿胀。出现发热或脓液需就医进行抗生素治疗。
5、过敏反应:
少数人对唾液中的蛋白质成分过敏,表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除肿胀外可能伴有瘙痒或荨麻疹。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症状,严重过敏需及时医疗干预。
受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使用碘伏消毒。观察72小时是否出现红肿扩散、发热等感染迹象。日常避免抓挠患处,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间减少手臂负重活动,肿胀明显时可间断冷敷,每次不超过20分钟。若包块持续增大或伴随全身症状,需及时至急诊科就诊排除严重感染或过敏反应。
身上起类似蚊子包的疹子可能与荨麻疹、虫咬皮炎、接触性皮炎等因素有关。
荨麻疹通常由过敏原刺激引发,表现为皮肤突发红色风团伴瘙痒,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或冷热刺激。虫咬皮炎由蚊虫叮咬后毒液注入导致,局部出现红肿丘疹且中央可见针尖大咬痕,多发于暴露部位。接触性皮炎因皮肤直接接触刺激性物质如洗涤剂、金属等,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或水疱,伴有灼热感。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氯雷他定片、糠酸莫米松乳膏缓解症状,慢性反复发作需排查过敏原。
日常需避免搔抓患处,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汗液及化学物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