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放疗对身体有一定危害,但危害程度与放疗部位、剂量及个体差异有关。局部放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过程中可能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常见副作用包括皮肤反应、疲劳、局部组织炎症等。多数情况下这些反应可控且可逆,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方案以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程度主要取决于照射剂量和范围。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干燥或脱屑,通常在治疗结束后数周内逐渐恢复。黏膜部位如口腔或消化道可能发生炎症,表现为疼痛或吞咽困难,可通过药物缓解。部分患者会出现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疲劳是普遍现象,与机体修复过程消耗能量有关,适当休息可改善。头颈部放疗可能影响唾液腺功能,导致口干,需加强口腔护理。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长期并发症。胸部放疗可能引起放射性肺炎或后期肺纤维化,表现为咳嗽和呼吸困难。盆腔放疗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或膀胱刺激症状。高剂量放疗区域存在组织纤维化风险,可能影响器官功能。某些敏感器官如眼睛或生殖腺需特殊防护,避免不可逆损伤。儿童接受放疗需谨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这些严重反应发生率较低,现代精准放疗技术已大幅降低其发生概率。
接受局部放疗期间应保持照射区域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或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出现黏膜反应时可选择温和流质饮食,补充足够蛋白质和维生素。治疗前后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减轻副作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异常。若出现持续发热、严重疼痛或异常出血需立即就医。完成放疗后仍需长期随访,监测远期效果和潜在并发症。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权衡治疗获益与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