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发现骨质破坏不一定是癌症,可能由骨质疏松、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临床进一步鉴别诊断。
1、骨质疏松中老年患者骨质破坏常见于骨质疏松症,与钙流失、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可通过骨密度检查确诊,治疗需补充钙剂及抗骨质疏松药物。
2、骨髓炎细菌感染导致的骨髓炎可引起局部骨质破坏,多伴随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后使用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3、骨折愈合外伤后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骨质破坏征象,通过病史询问和动态影像学随访可鉴别,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4、转移性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可导致溶骨性破坏,多伴有原发肿瘤病史、病理性骨折等,需穿刺活检明确性质后综合治疗。
发现骨质破坏应及时完善肿瘤标志物、PET-CT等检查,日常注意避免跌倒外伤,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确诊前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