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腹泻通常每天3-10次,可能由免疫缺陷导致的肠道感染、抗病毒药物副作用、机会性感染或肠道菌群紊乱引起。
1、免疫缺陷感染HIV病毒破坏CD4细胞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感染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表现为水样便伴腹痛,需进行粪便检测并针对性使用阿奇霉素、更昔洛韦等抗感染药物。
2、药物副作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如洛匹那韦、替诺福韦可能引发药物性腹泻,通常伴有恶心呕吐,可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或联用蒙脱石散等止泻剂。
3、机会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鸟型分枝杆菌等机会性感染可导致慢性腹泻伴低热消瘦,需通过肠镜活检确诊,采用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联合化疗方案。
4、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功能低下可引起艰难梭菌感染,出现恶臭黏液便,需停用广谱抗生素并口服万古霉素或粪便移植治疗。
艾滋病腹泻患者应保持电解质平衡,选择低脂低渣饮食,记录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药物反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