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检测项目包括肺活量、用力肺活量、一秒率、弥散功能等。肺功能检查能帮助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间质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评估手术耐受性及治疗效果。
1、通气功能通过肺量计测定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反映气道通畅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出现用力肺活量下降,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可见一秒率降低。检查时需配合技师指令进行用力吸气和快速呼气动作。
2、换气功能采用一氧化碳弥散量测定评估肺泡毛细血管膜气体交换效率。间质性肺病、肺纤维化等疾病会导致弥散功能减退。检查时需要屏气10秒左右,过程中避免咳嗽或吞咽动作。
3、小气道功能通过最大中期呼气流量等参数早期发现小气道病变。长期吸烟者、早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出现该指标异常。检查要求受试者以最大努力持续呼气6秒以上。
4、支气管激发试验通过雾化吸入乙酰甲胆碱等刺激物诱发气道收缩,用于不典型哮喘的诊断。阳性表现为通气指标下降超过阈值,检查后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
5、运动心肺功能结合踏车或平板运动监测运动中通气和气体代谢变化,评估心肺储备功能。常用于肺动脉高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评估,检查时需连接心电监护设备。
检查前2小时应避免吸烟和剧烈运动,支气管扩张剂需停用4-6小时。穿着宽松衣物便于呼吸动作完成,有气胸、近期心肌梗死等情况需暂缓检查。定期肺功能监测有助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管理,检查结果需由呼吸科医师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日常需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吸烟者应尽早戒烟,空气质量差时减少户外活动。
肺功能检查的禁忌主要包括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近期心肌梗死、气胸、大咯血、活动性肺结核等。肺功能检查是评估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进行该项检查。
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可能加重病情。心肺功能不全会导致机体缺氧,肺功能检查中的用力呼气等动作可能进一步加重缺氧状态,甚至诱发急性心衰或呼吸衰竭。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下肢水肿等症状,需优先稳定生命体征。
2、近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3个月内的患者禁止接受肺功能检查。检查过程中的憋气、用力呼吸等动作会增加心脏负荷,可能诱发再次心梗或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多存在胸痛、心悸等表现,需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评估心脏状况。
3、气胸未治愈的气胸患者严禁进行肺功能检查。检查时的深呼吸动作可能导致肺内压急剧变化,使气胸范围扩大或引发张力性气胸。气胸患者常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需通过胸部X线确诊并先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4、大咯血咯血量大的患者需暂缓肺功能检查。检查时的咳嗽反射可能加重气道出血,血液还可能阻塞气道引发窒息。大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需先进行止血治疗和病因控制。
5、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具有强传染性,禁止在未隔离条件下开展肺功能检查。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可能污染检查设备,造成交叉感染。这类患者需先完成抗结核治疗,经痰菌检测转阴后方可考虑检查。
除上述禁忌症外,严重贫血、主动脉瘤、近期眼部或腹部手术者也需谨慎评估。检查前应详细询问病史,测量血压、血氧等基础指标。对于高风险人群,可改用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替代检查。检查室需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处理。患者检查后需观察半小时,确认无不适症状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