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基因治疗、输注血小板、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或破坏加速,需根据分型制定个体化方案。
1、基因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缺陷可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修复突变基因。治疗前需完成基因检测明确突变位点,适用于WAS等单基因遗传类型。
2、输注血小板急性出血时需输注配型血小板,维持血小板计数超过30×10⁹/L。反复输注可能产生同种抗体,需配合免疫抑制剂使用。
3、药物治疗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泊帕、罗米司亭可刺激巨核细胞分化。免疫性破坏为主者可选用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等免疫调节剂。
4、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慎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女性月经期需加强铁剂补充预防贫血。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出血倾向,妊娠或手术前需提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建议携带疾病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药禁忌。